今天是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

 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党建园地
— 时:惜时守时 与时俱进 —

苏东坡曾写过一篇《冬景》诗: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一年好景,橙黄橘绿,关于万物与四时,古人说得多么简约而优美啊。四时的轮转,就这样与古诗词连为一体,再也无法分开。

  时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四时也,从日寺声”。甲骨文中时字上部为止,表示行进,下部为日,表示太阳,整个字形表示太阳的运行。到了小篆,止变为寺,由“日”、“土”、“寸”组成的“时”字写法如上,把太阳的运行描述得更为细致:太阳的影子是一寸一寸从土地上移过去的,这个“时”,既表每天的时间推移,也表每年的四时更替。

  举头看天,日最明亮,时字中有日,“时”与“天”便有了某种联系。古人“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”,把世间的一切变化归因于时间的流转,而时间的流转传递的是天道运行的法则,“时”便从最初单纯的时间概念,成长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。在对时间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中,在对周围客观物象的观察和体悟中,在四时的流转往复里,人类逐渐读出了生命的节律循环,于是人们用对时间的感悟来反观自身,四时不仅是自然生命生死兴衰的表征,更具有与人精神相参透的特质,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意识。

  人与万物共处天地之间,四时的交替、万物的荣枯、人生的演进、历史的兴衰,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现象,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。刘勰《文心雕龙》说:“春秋代序,阴阳惨舒,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。”陆机《文赋》说:“悲落叶于劲秋,喜柔条于芳春。”沧海桑田,人的生命是短暂的,而时间却是永恒的,它像滔滔的长江水,奔流而下,日夜不息,一去不回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花开花谢,潮起潮落,月盈月亏,时间好像在循环,但人的生命却在这岁月的轮回里渐渐衰老。因此,岁月的流逝总能引发人们多种多样的时间情结,例如孔子曾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屈原发出过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”的疑问,李白写出了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的千古绝唱。

  “时”与“天”合,组成“天时”。俗话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那么“天时”究竟是什么?我们平常谈论的“气候、天气、局势、显示征兆的天象”等均包含于天时之中,却又未尽天时之义。我们很难给“天时”一个确切的定义,因为“天”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符号。其义大而无外,小而无内,既无所不包,又无法确指。“时”与“天”合,给混沌的信仰一种动态的感触。古人顺应“天时”的典型经验就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而其深刻的教训则是竭泽而渔、拔苗助长。这些经验和教训,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生存智慧。

  “时”与“机”合,组成“时机”。时机就是不早不晚,恰逢其时。人的行为在不违背天时的大前提下,要取得最大效益,还要善于创造时机、捕捉时机。古人说“来而不可失者,时也;蹈而不可失者,机也”,说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,说“功者难成而易败,时者难得而易失”,说的都是行动要把握正确时机、行为要“合时宜”。很多事,只是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去做,好事才变成了坏事,那便叫做“不合时宜”。比如,“秋扇见捐”,是因为扇子送风在秋天不合时宜,才无用武之地;而“雪中送炭”,是因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时宜,才送来得恰到好处——究竟是相得益彰、锦上添花,还是事与愿违、雪上加霜,全在于形势的需要、在于对时机的把握。

  “时”既是一个静态名词,如过去的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刻;同时“时”也是一个动态概念,它无穷无尽,永不停歇其脚步。人要跟随它的脚步,还必须与时偕行、与时俱进。明乎此,就让我们“学而时习之”,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专注当下,惜时、守时,创造和把握时机,把每一刹那变成永恒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)

 
 
版权所有: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
地址:鞍山市铁西区奥育街149号 电话:0412-8402005 传真:0412-8402023 网址:www.asjyxx.com
辽ICP备12009890号-1 辽公网安备 21030302000142号 本站总访问量:9921781 一方策划网页设计